央广网西安4月29日消息(记者侯凯奇)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,陕西渭南以深化“三个年”活动为引领,通过县域经济、民营经济、开放型经济与数字经济的“四轮驱动”,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。
今年一季度渭南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1%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9%,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13.9%和5.7%的亮眼增长。渭南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陈晓勇表示,渭南正以“八场硬仗”为抓手,通过专班推进与重点突破,全力冲刺2025年既定发展目标。
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
在秦东大地,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方兴未艾。渭南市通过《秦创原(渭南)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等政策组合拳,构建起“政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生态。近四年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9.32亿元。
全市梳理高校院所成果439项,成功转化27项;引进西安交大等顶尖技术转移机构,培育119名技术经理人,65名专家深入企业担任“科技副总”“科技顾问”。在农业领域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等8个试验站选育出瑞阳、瑞雪、瑞香红等6个新品种,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基因。
渭南市建成国家级3D打印创新创业孵化器等183个创新平台,实现省级概念验证中心、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关键载体零的突破,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20亿元,增速全省第二。
截至目前,渭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瞪羚企业历史性突破400家、1000家、20家,31家企业跻身省级上市后备库,数量位居全省第二。
内需外贸协同发力 打造经济韧性增长极
“着力扩大消费市场需求”“推动外贸行稳致远”……渭南市政府围绕重点工作综合施策,精准发力,推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。
在提振消费方面,渭南市通过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,扩大汽车、家电等大宗消费。2025年共策划促消费活动87场次,目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核销金额1.6亿元,带动交易金额10.7亿元。
陈晓勇表示,下一步,渭南市将完善促消费支持政策,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发放消费券,加快发展首发经济、银发经济、平台经济、夜间经济,全方位挖掘消费潜力。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、城市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,支持中心城区重点商圈多元化发展,激发电商消费潜力,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。
同时,依托华山景区,联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制作沉浸式文旅演艺剧目,打造古柏行仙侠小镇,做好山下留客文章。加快司马迁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,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及产品。
推动外贸方面,渭南市积极落实中国—中亚峰会涉陕成果,一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速全省第三。2024年累计开展4期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,举办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印刷包装产业发展大会,汽车出口4673万元,进出口总额增长5.7%。
2025年,渭南市将锚定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目标,持续开行“渭西欧”班列,加快建设中亚(陕西)霍尔果斯果蔬交易中心,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。
民生治理双向赋能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
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。据统计,渭南今年已举办招聘活动289场,帮助1.73万人签订劳动合同。通过5253.8万元创业贷款发放,点燃大众创业热情。重点群体帮扶成效斐然: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率达94%,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3961人。职业培训即将突破6万人次,3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拔地而起。
渭南市在民生“关键小事”上持续发力:2024年健全民生领域制度606项,重点推进16件民生实事,着力破解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群众关切。通过“根治欠薪”专项行动,守护好每一分“血汗钱”,让群众的获得感可触可感。
面对高质量发展中的“硬骨头”,2025年渭南将完成秦岭、黄河生态保护及环保督察问题“清零”目标,深化安全生产三年攻坚,构建覆盖全域的应急管理体系。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,通过“保交房”“保回迁”等举措,筑牢经济安全防线。
创新“党建+”社会治理模式,渭南正破解基层“小马拉大车”困局。通过建立乡镇履职清单、推行“多格合一”管理,实现资源服务精准下沉。“接诉即办”机制与“四联调解”工作法的推广,让98%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。“专业社工+志愿服务”体系,为城市治理注入温暖底色。
站在新起点,渭南正以创新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蓝图,用民生温度标注城市进步刻度,在谱写陕西新篇的征程中奏响奋进强音。